查看原文
其他

今日泪別袁老,追忆袁隆平院士的华师情缘

馆君 华中师范大学 2022-08-31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

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一稻济世,万家粮足

国士无双,先生千古

听到袁老去世的消息

华师师生发起创作歌曲来悼念袁隆平院士的行动

 在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许曾

武汉市艺术学校“花季”合唱团

热干面乐队的共同努力下

十小时制作完成《禾下乘凉梦》

↓↓↓


谨以此歌,悼念袁隆平院士!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后辈之人,永怀感念

今天,我们一起送别袁老!

也一同回顾袁老与华师的不解之缘

以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缅怀


缘起华大前身


1946年8月,16岁的袁隆平来到汉口博学中学读高中。博学中学是汉口博学书院的中学部。博学书院由英国伦敦会于1899年创办,是我国最早的西式学校之一,设大学部、中学部(中学部后改为博学中学)、师范部和经学部四部,1924年并入华中大学,而华中大学为我校前身之一。


因此,可以说,袁隆平从少年时期便与我校结下不解之缘


汉口博学书院


续缘水稻攻关


1974年冬天,袁隆平院士与大学刚毕业的李行润(我校生物系教师)在海南进行水稻杂交试验时相识,从那时起,二人便开始保持良好的师生情谊。


上世纪八十年代,李行润教授在进行水稻研究项目申报和攻关时,受到了袁隆平院士极大的关怀和帮助:一方面,帮助两系不育系水稻研究列入863计划,使得研究经费有了保障;另一方面,在李行润教授提出“双保险”理论不被同行专家认可时,袁隆平院士对研究方向给予了鼓励和支持,“就照这个思路,往下做下去。”


每每谈到此事,李行润教授都动情地说:“袁老师的这句话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信心,能在那种时候得到权威的肯定和鼓励,让我十分受鼓舞。”


袁隆平院士与李行润教授(右)亲切交谈


受聘我校客座教授


1988年,我校李行润教授研究培育的两系不育系水稻通过了鉴定。在这次鉴定会后,袁隆平院士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这是袁隆平院士第一次接受大学的聘书。此后,袁隆平院士和华师的水稻情更深厚了。


邓宗琦副校长(中)、李行润教授(右)举杯欢庆袁隆平院士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


再任我校特聘教授


二十一世纪初,两系法杂交稻育种经过十多年全国协作攻关,已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但是,作为关键技术的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不稳定问题一直没有彻底解决,特别是在长江流域,两系杂交稻大面积应用始终存在风险。为解决这一难题,我校科研人员做了不懈的努力,在此过程中,袁隆平院士也不断给予支持和帮助。


袁隆平院士在南湖试验田与蔡旭副校长(左一)、李行润教授(右一)等交谈


2003年9月5日上午,我校“籼型水稻双保险光敏核不育系4112s”技术鉴定会隆重召开,袁隆平院士亲自主持,并在会后和专家组成员一起到南湖校区考察了制种现场和以4112s配组的超级杂交稻示范基地,现场采样进行材料鉴定。最后,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4112s的选育技术路线正确,选育方法有创新,该成果是两系法杂交稻育种的新突破,达到国内外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袁隆平院士在我校南湖水稻实验基地进行技术指导


当天下午,袁隆平院士学术报告会暨特聘教授受聘仪式在科学会堂举行,马敏校长(时任)为袁隆平院士颁发“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证书”。
袁隆平院士表示,受聘为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对他来说是一个极大荣誉,希望以后能够与学校密切合作,为学校的教学研究尽绵薄之力。


袁隆平院士学术报告会暨特聘教授授聘仪式



四十七年来

我校的水稻研究项目

一直受到袁隆平院士的关心和指导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桂子山人将秉承袁老的遗志

继续坚定信念、躬耕田野

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禾下乘凉追梦去

稻香四海惠苍生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

汗滴禾下,粒粒珍贵

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珍惜袁老带给我们的幸福

稻菽千重浪的路上

您一路走好!



电影放映信息


5月28日(周五)19:00

露天电影场播放电影

《袁隆平》

欢迎广大师生前往观看




华中师大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编辑:李宁佳

材料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校史馆微信公众号

mv视频: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刘志强

审校:梁伟

审校:投稿邮箱:huadaguanwei@163.com

欢迎大家积极来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